English

田园一般的记者村

2000-09-1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

一到悉尼,记者就遇到了一位华侨,他告诉记者,澳大利亚的生活节奏比较慢,但是舒适闲散,好像时时都在度假一般。记者到达记者村的第一天,只见村中草坡起伏,绿树招摇,加上村口放养的袋鼠鹦鹉等澳大利亚“特产,真是一片田园风光。

不过这种中看不中用的田园风光让记者吃足了苦头。一进村,记者就在接待处等了两个多小时,因为预订的房间找不到了。费尽口舌之后,好不容易进了房间,却发现这里的电话无法用,从记者村里买来的磁卡根本插不进去,记者自带的电话卡在这里也行不通。同行的一群中国记者忙活了大半天,只见卡上的钱数飞速减少,电话里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。打不通电话,稿子写好了也发不回去。每念及此,记者们个个急得心跳加速,尽管大家都是一天没吃饭,可折腾了这么久,人人满头大汗,血往上涌。最终大家放弃了努力,决定到记者村中的记者工作室碰碰运气。可走到那里才发现,工作室已经关门了。

本次奥运会,悉尼的创举之一就是在奥运村边上,又单建了一个记者村。这里离市区14公里,要乘火车才能“进城。村里住的全是记者,但他们要工作就必须再搭班车去奥运村,记者村只是生活区罢了。

眼看这一天什么也没干成,记者们只好回去洗洗睡了。只是一进被窝,一股冷气立即浸遍全身,原来村里给记者们预备的被子全是尼龙面的,又轻又薄,还支支棱棱的,像在人的身上搭了一顶小帐篷,漏风。记者们住的房子也多是木板搭建的临时性建筑,不隔音也不隔热。一夜下来,大家说话时便都加重了鼻音。清早起来,看着一排排用木板搭建的小木屋,看着一坡一坡青草,还有偶尔出现的人影,真像是走进了遥远的山村,只是没有炊烟来暖人的肠胃。看来,这田园风情真是害人不浅。

次日,满怀希望的记者在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又有了新发现:要发稿,先必须借债,而且借得越早越好。

主新闻中心可以为记者们提供上网服务。但是,要上澳大利亚的网,就必须有澳大利亚的信用卡,记者从国内带来的信用卡全不顶事。但在这里办信用卡,先要看你有没有信用,就是看你是否从这里的银行借过钱,而且及时还给人家了。

一借一还,没有几个月下不来。看来记者要想从悉尼人这里得到信用是不大可能了。没办法,同来的几位中国记者只好一起背着笔记本电脑到处乱转,寻找可以解决的办法。最终在一户居民家里,记者用他家的直拨电话发回了最初的稿子。至于明天,只好再想办法。

(本报悉尼9月13日电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